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音乐学院于7月10日组织各系主任及理论教研室老师召开专题会议,研讨202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议围绕学校最新指导意见,结合专业特色,对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及师范能力培养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强化专业特色,动态平衡学时
针对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等专业,会议提出“减量提质”原则:
1、排练演出实践课学时将精简,但需保障演出实践效果,建议采用弹性学时制;
2、曲式与作品分析课恢复两学期授课(各2学分),强化学生音乐分析能力;
3、民族民间音乐课暂维持选修,未来结合学科发展再评估必修必要性。
4、专业技巧课则探讨增加专业课频次(如每周两节),同时需统筹教师负荷与学生训练效果。
突出师范教育,细化课程衔接
师范类课程体系成为修订重点:
1、明确开课逻辑链:第三学期开设《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第四学期开设《课程教学论》,第五学期衔接《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形成阶梯式培养路径;
2、实践教学环节将融入中小学教材解析、课件制作、模拟授课等任务,提升学生教学技能;
3、德育与班级管理课保留16学时,内容结合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严抓管理效能,部署后续任务
会议同步通报了班级纪律管理问题,要求班主任加强学风督导。针对计算机模块课程未明确等问题,后续将与教务处对接细化方案。各专业负责人须于7月20日前提交修订草案,学院将调研兄弟院校排练课设置经验,并组织新教师专项培训,确保师范课程教学质量。

此次修订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理念,旨在构建更科学、更具弹性的培养体系,为艺术类人才全面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