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团队在逸夫小学 开展“弦乐双生”跨文化音乐教学实践

发布日期:2025-06-18    浏览次数:

为强化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探索多元文化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融合路径2025年5月27日,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娜布其老师指导的“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生课程团队在通辽市逸夫小学成功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弦乐双生”跨文化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为逸夫小学103名五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文化盛宴。

该课程依托马头琴与大提琴的现场合奏表演,辅以问答等多元互动形式,突破传统单向授课局限。学生们不仅近距离观察两种乐器的独特构造,更在问答环节中踊跃提问,从琴弦材质到演奏技法,深入探寻东西方弦乐的文化密码。

课程开始,主讲老师以两个妙趣横生的乐器谜语点燃课堂热情,学生们争相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瞬间活跃,在欢声笑语中揭开了马头琴与大提琴的神秘面纱。这场别出心裁的谜语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巧妙地将跨文化音乐教学融入趣味情境,为沉浸式学习体验拉开精彩序幕。

问答环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主讲老师围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马头琴的琴弦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特别的声音?”等进行答疑解惑,更延伸讲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马头琴的精神象征,以及大提琴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探秘环节,主讲老师借《苏和的白马》传说,将演奏与故事结合,让学生从旋律变化感受情感表达与蒙古马精神。在乐器结构探究中,学生观察体积、琴弦差异,触摸乐器并模拟演奏,理解形制与音色关系。课程最终以合奏《天鹅》收尾,学生在交融旋律中实现多元音乐文化审美升华。

此次教学实践获逸夫小学音乐组支持,结束后团队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学形式、乐器认知及文化理解的反馈,为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在此次教学实践中,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通过马头琴与大提琴现场合奏、沉浸式互动体验,带领学生领略东西方弦乐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在聆听与实践中,不仅能够精准区分两种乐器的音色特质,更深入理解了乐器背后中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此次活动有效填补了边疆地区学生在中西乐器认知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