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团队开展 “弦乐双生” 跨文化音乐教学实践

发布日期:2025-06-04    浏览次数:

为深化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推动多元文化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创新,2025年5月27日,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娜布其老师指导的“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团队,在通辽市新城一中开展 “弦乐双生 —— 大提琴与马头琴的中西方音乐对话” 主题教学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依托音乐学院专业师资与乐器资源,针对边疆地区音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专业乐器现场实践教学不足的痛点,通过跨文化音乐对话的创新形式,为新城一中105 名五年级学生带来了一次深刻的音乐文化沉浸体验。

课程以“音色探索 — 文化解码 — 结构体验” 为主线,通过马头琴与大提琴现场演奏及多维度互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环节,两位教师藏身幕布后合奏《嘎达梅林》,以盲听猜谜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其从乐器分类感知二者同属弦乐器的共性。音色听辨游戏中,通过拉弦、跳弓、拨弦等基础演奏法对比,以及马头琴泛音、大提琴和弦演奏技法展示,学生以“举拳头代表大提琴、举布代表马头琴”的肢体互动,强化音色辨别能力。

文化探索环节,团队结合《苏和的白马》传说,通过演奏与故事同步,让学生从旋律变化中感受故事情感的音乐表达和“忠诚拼搏”的蒙古马精神。乐器结构探究部分,学生观察乐器体积、琴弦数量与材质差异,上台触摸乐器、模拟演奏姿势,理解形制与音色的关联。课程以合奏《天鹅》收尾,学生在交融旋律中完成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升华。

此次教学实践获新城一中音乐组老师大力支持,音乐组组长及五年级音乐任课教师参与听课与交流。教学结束后,团队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形式、乐器认知及文化理解的反馈,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实证依据。课后,学生纷纷围绕课程组老师请求签名、合照,在依依不舍的氛围中结束课程,展现出对跨文化音乐课堂的浓厚兴趣。

此次实践通过双乐器现场演奏、多维度互动体验,帮助学生精准辨别音色差异、深入理解乐器承载的中西方文化内涵,既填补了边疆地区中西乐器认知盲区,也为研究生搭建了“理论落地” 的实践平台。未来,学院将持续依托专业资源,以更多元的音乐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公平与多元文化传承,助力学生在跨文化艺术对话中提升审美素养。